欢迎来到77779193永利官网

《环境工程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08-04-28 编辑: 浏览次数:

一、课程中文名称:环境监测

二、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三、课程编码:ZB0640835

四、课程性质:基础课,必修。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

      56学时,3.5学分,三年级,第二学期。

六、课程目的与要求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环境监测在内容上注重结合了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力求反映当前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并突出了环境监测的特点(采样、布点、测试方法、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等),环境监测所述内容较详细,理论与实践并重。环境监测的教学重点是水和废水监测以及大气和废气监测,难点是各种污染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前处理。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环境监测课程运用生物学、物理学、土壤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学习环境科学以及其它相关分支学科的基础。

八、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九、考核方法

      闭卷考试。

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

  教 材: 《环境监测》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1、《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费尤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污染生态学》王焕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环境监测技术》张世森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

序号

章节教学内容

学时

理论

实践

合计

1

第一章 绪论

2

 

2

2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14

8

22

3

第三章 大气和废气监测

14

 

14

4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

4

 

4

5

第五章 土壤污染物监测

4

 

4

6

第六章 生物污染监测

4

 

4

7

第七章 噪声监测

4

 

4

8

第八章 环境放射性监测

2

 

2

合计

 

48

8

56

 

十二、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几中监测分类,环境监测的特点及环境监测原则,环境标准的分类、分级。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三节 环境标准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分类。环境监测特点和环境监测的原则。环境标准的定义、分类和分级。

(二)教学难点

环境监测分类,环境监测的原则,环境标准的分类。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课堂板书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教材中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水资源现状,能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原则确定监测项目。了解如何做污染源和水系污染的调查,可根据不同污染源、监测对象进行样品采集与保存。了解悬浮物的去除,掌握水样消解、富集的方法,可根据不同的样品选用合适的预处理方法。掌握水的物理性质及测定方法。掌握各种金属化合物的测定方法。掌握非金属有机物的测定方法。掌握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方法。本章计划1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第三节 水样的预处理

第四节 水的物理性质的检验

第五节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第六节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第七节 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水资源现状及水质污染类型;水质监测的目的及内容。采样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水样的采集;水样的保存。 水样消解的目的及方法;水样富集分离的目的及方法。水的温度、颜色、臭、残渣、电导率、浊度、透明度、矿化度、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方法。汞、镉、铅、铜、锌、铬、砷的测定方法。溶解氧、氰化物、氟化物、含氮化合物、硫化物的测定方法。 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挥发酚类测定方法。

(二)教学难点

      水质监测的分析方法。水样的保存。水样富集分离方法的具体选择应用。铬的测定。含氮化合物的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课堂板书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教材中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大气和废气监测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大气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掌握大气污染物的类型及时空分布。了解大气监测目的,掌握常规监测项目、大气样品布设、大气采样时间和频率。掌握大气样的采集。应了解硫酸盐化速率,总烃及非甲烷烃、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掌握各气态污染物的测定方法,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了解有机毒物苯并芘提取及测定方法,掌握总悬浮颗粒物、飘尘、降尘的测定方法。掌握降水中的测定项目。了解大气污染源监测目的、要求、内容,采样位置及采样点的布设,掌握烟气体积、温度、压力、含湿量、烟尘浓度、烟气及组分、烟度的测定方法。掌握几种典型污染SO2、NOx、氟化物的受害症状及指示植物,了解常用的三种现场调查监测方法。掌握动态和静态配气法。本章计划1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大气污染基本知识

第二节 大气监测方案的制订

第三节 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第四节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第五节 颗粒物的测定

第六节 大气降水监测

第七节 污染源监测

第八节 大气污染生物监测

第九节 标准气体的配制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大气污染物分类、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点。大气监测目的及项目,监测网点的布设、采样时间及频率。大气采样的富集采样法;采样设备;气体体积换算。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光化学氧化剂、臭氧的测定。总悬浮颗粒物,飘尘和降尘的测定方法。降水中组分测定。固定污染源烟气的体积、温度、压力、含湿量、烟尘浓度及烟气组分的测定;流动污染源烟度的测定。污染环境中植物的受害症状,监测的方法。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

(二)教学难点

大气检测项目。大气富集采样法。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苯并芘的测定。固定污染源烟尘浓度的测定。指示植物的选择。。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课堂板书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教材中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危害、分类、固体废物的采集、制备以及有害特性监测方法,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鉴别

第二节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第三节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第四节 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

第五节 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固体废物的定义、危害、分类。固体废物制样的要求。急性毒性的初筛试验。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及监测重点。四种毒性试验。

(二)教学难点

     样品水分的测定。闪点的定义。渗沥水的测定。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课堂板书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教材中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 土壤污染物监测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保存方法及测定。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土壤组成和土壤背景值

第二节 土壤污染物及污染源

第三节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第四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第五节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第六节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土壤背景值的定义。重金属,剧毒,过量的营养元素的测定。土壤监测项目,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样品的制备与保存。土壤样品分解的方法。土壤水分、PH值的测定。

(二)教学难点

     重金属测定,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样品的提取,土壤水分的测定。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课堂板书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教材中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   生物污染监测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掌握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预处理以及污染物的测定方法。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第二节 生物污染监测

第三节 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第四节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第五节 生态监测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预处理及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二)教学难点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课堂板书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教材中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   噪声监测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噪声污染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噪声监测的方法。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声音和噪声

第二节 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第三节 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关系

第四节 噪声测量仪器及噪声标准、噪声监测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噪声监测方法。

(二)教学难点

噪声的物理量。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课堂板书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教材中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 环境放射性监测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放射性污染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放射性监测的方法。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基础知识

第二节 环境中的放射性

第三节 放射性监测仪器及放射性监测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放射性监测方法。

(二)教学难点

      样品的预处理。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课堂板书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教材中思考与练习。

上一条:《水利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下一条:《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