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开拓者之一、“两院”院士张光斗逝世,一位101岁的世纪老人永远告别了他的水利人生,驾鹤西行。6月25日10时,张光斗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作为2012年度张光斗优秀学生奖学金的获得者,我和林雨昕前往北京参加张光斗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
张光斗先生去世的消息是我在网上看到了,得知老先生去世我很震惊。记得4月份,我们去清华大学参加张光斗科学教育基金颁奖典礼时,汪恕诚先生曾经给我们讲到张老先生在医院的一些情况。当时汪恕诚先生先是给我们介绍了张老先生的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接着又讲到张老先生当时的身体状况,虽然没有具体的介绍,但是通过汪恕诚先生的话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张光斗先生的身体状况尚且还好。但是令我惊讶的是,我们谁也没有想到老先生竟然这么快离我们而去。
6月24日早上,当我们宿舍的同学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我接到学院党委副书记韩老师的电话。“明天清华大学举行张光斗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你作为张光斗奖学金的获得者,代表咱们水利专业的学生,明天去北京送老先生最后一程吧……”虽然话语很平淡,但我能深深感受到韩老师语气的沉重,内心的悲痛。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学校以及学院对这位老先生的尊重,同样作为水利人,对这位水利前辈的敬仰。能有机会去送老先生最后一程,我也感到很幸运。
24日上午匆匆赶往火车站,临时买到了去北京的车票。当我们踏上火车时,呼和浩特的上空突然黑云密布,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瓢泼的大雨下了起来。难道老天也为失去这样一位学者而感到悲痛与惋惜吗?难道它也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送别先生吗?
尽管火车急速的奔向北京,但我们还是感觉去北京的路要比以往遥远了很多。在火车上,偶尔有叫卖的从我们身边走过,偶尔邻座的旅客会邀请我们去聊聊天或玩玩牌,但我们都委婉地拒绝了,因为我们的内心很悲痛。以前我和林雨昕在一起无话不谈,但那天我们都很沉默,说也没有说太多的话,脑海里反复浮现着今年4月份汪恕诚先生给我们介绍张老先生的一些话语。
24日晚上23点40分我们终于抵达北京。下车后,当我们赶往清华大学附近找旅馆时,发现很多旅馆都是客满。“是不是这些人都是来送张光斗先生的?”林雨昕的一句话道出了张光斗先生在人们心里的位置。我想我们每个水利人在面对这种场景时都会有同样的疑问,因为此时我们拥有同样沉重与悲痛的心情。
25日早上,我们很早就来到了清华大学,但是校园里很静,只有几个零零散散的晨练老人。当时我还在想,如果这些人中有张老先生该多好,我就有机会与他面对面地交流了……但是这只是我的奢望,我的愿望……经过几个小时的漫长与焦急地等待着,清华大学的校车在上午九点的时候终于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了,和我们一同前往的还有张老先生的众多学生,他们有些已经步入耄耋之年。当他们在车上再次给我们介绍张光斗先生的时候,他们还是无法遮掩内心的悲痛,泪花不时地在眼眶里打着圈。
25日上午10时左右,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颗敬仰的心踏进了八宝山烈士陵园,来送张光斗先生最后一程。当我们到达的时候,八宝山烈士陵园的东礼堂外面已经排着长长的队伍,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叠张老先生的生平材料,等待轮流走进礼堂见张老先生最后一面。当我们走进礼堂时,看着礼堂里的庄严肃穆,耳边萦绕着的哀乐,让我几度哽咽,突然好想大哭一场,但是我不能,因为我知道张先生需要看到一个坚强的水利人,一个有希望的水利人……礼堂正厅上方悬挂着“沉痛悼念张光斗先生”的横幅,横幅下方是张光斗先生的遗像,张光斗先生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当我们向老先生三鞠躬后,绕老先生走了一圈,有幸看到了张老先生安详的面容。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张老先生的真面目,他看起来要比网上的照片更和蔼,比汪恕诚先生言论中的张先生更亲切。这就是我们心目中温文尔雅的学者风范,中国水利水电事业开拓者之一。走出礼堂后,带着心中的震撼、沉重、悲痛与惋惜我们接受了中国教育网与清华大学校园媒体记者的采访。是的,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作为水利专业的学生,我们一直十分敬仰张光斗先生,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作为张光斗科技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的获得者,我们深感荣欣与自豪。但是我们更应该感恩,感恩张老先生为中国水利事业所贡献的一生。感恩张老教授为中国水利界培养出数千名优秀的学子,他们正以张教授为榜样为中国水利事业添砖加瓦。我们也正是怀着这颗感恩的心,来送别先生的。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们唯有不断奋斗,不断努力才能更好地回报张先生。
张光斗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他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为水利事业现身的精神是永远铭记在我们每个水利人的心里的。作为一名水利专业的学生,我们应以张光斗先生为榜样。扎实学习水利知识,秉承张光斗先生的遗志,为中国水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决心为中国水利事业奋斗终身。